語音背后,
不一定是本人在說話!
這年頭微信語音信息使用率很高,但你可能沒有想過,一條語音信息,可能并不是出自本人之口。
該類案件其實并非新手段,據媒體報道,早在2018年,河北石家莊的董女士收到父親的微信留言,稱在超市買東西,沒有帶錢,要求轉賬,收到父親語音回復的董女士轉賬過去,回家后才發現父親根本沒去過超市,更沒有通過微信要求她轉賬。
這些相似語音或持續聊天的語音文件,
是如何發送的?
微信語音的原理大概總體為:第一步把你對著手機麥克風說的話保存成一個錄音文件,第二步再把這個文件發送出去。出于對用戶隱私的保護,微信不關心你說的是什么,所以錄音文件的內容它是不檢查的,只要文件符合微信要求的錄音的格式,微信就會把這個錄音文件發出去,所以理論上微信可以發送任意內容的錄音。
于是,就有人動起了歪腦筋。
在原本的微信中發出去的錄音文件,只能是來自用戶本人對著手機麥克風說話的聲音,不能來自其他渠道,但是有人篡改了這部分功能,生成一個新的微信程序,這個時候的微信就跟原版的微信不一樣了,篡改過的微信可以選擇錄音文件的來源,不局限于用戶對著麥克風說的話了。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
騙子是怎么模擬聲音發出語音的呢?
在南京的案例中,調查還未披露相關細節。而在石家莊的案例中,警方就發現嫌疑人通過在用戶的聊天記錄里發出過的語音,取樣模擬出了新的錄音信息。而且只要有樣本,就能模擬出新的內容,甚至能模仿恐懼、哭泣等情緒。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如果只是文字聊天,那么你無法判斷對方的真實身份,而微信語音只能是該賬號用戶按住“說話”鍵,即時說話,才能發送,在一些用戶看來,能夠通過語音聊天,是“真實”的象征。
但實際上,也不能排查一種可能:通過篡改微信程序,可以發送錄制好的錄音文件,也就是說,哪怕你收到了語音,也不能代表對方是真實的。
現有法律暫只能對可疑賬戶封堵
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平臺無法針對“一對一”的通信內容進行審查,作為平臺,目前更多的是對可疑賬戶進行封堵。因為“在‘一對一’的通信過程中,微信或者QQ等平臺是不應該進行監管的,因為通信秘密是憲法規定的自由,除非受害人舉報了某個嫌疑人利用微信或者QQ的語音包來進行詐騙,這種情況下,微信或者QQ的運營平臺,有義務來對帳號進行封堵。
今年6月,微信安全中心發布《關于打擊“微信營銷”外掛的公告》,10月,微信團隊表示:外掛軟件不僅破壞了微信平臺的生態平衡和正常運營,還為惡意營銷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針對使用微信外掛軟件的現象,微信團隊一直在加強打擊,近期也進行了專項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