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未入職某公司,卻在個人所得稅App發現有該公司的個稅申報和工資記錄?
近日,有網友在虎撲社區步行街主干道板塊發帖稱,他在個人所得稅App查詢發現,自己在兩個安徽的公司“被入職”——明明沒在這些公司工作過,卻有相關個人所得稅申報記錄和工資記錄。
在該貼的評論區,有至少6位用戶表示,自己也曾遭遇類似情況,并建議該網友通過個人所得稅App進行申訴。
專家對隱私護衛隊表示,出現此類情況的原因可能是該公司企圖通過偽造在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以下的員工工資來偷逃稅款,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報稅的門檻并不高,僅需獲得姓名及身份證號。
隱私護衛隊發現,早在2019年1月,“如果在個人所得稅App的任職受雇信息中發現某公司不是自己曾經受雇的單位或早已離職的,該如何處理?”就已被國家稅務總局列為個人所得稅App操作熱點問題。
國家稅務總局官方微信公眾號解答稱,如果是從未任職的單位冒用的,可以通過“申訴”,選擇“從未任職”,將情況反饋給該單位的主管稅務機關。
隱私護衛隊梳理發現,個稅App自2018年 12月31日上線以來,已有多人在該應用發現自己的身份信息被陌生企業盜用。此外,還有一些人在個稅App發現自己莫名成為其他公司的法人。
“被入職”、“被法人”的現象為何層出不窮?如未及時申訴,對被冒用人有何危害?隱私護衛隊采訪了相關專家。
“被入職”多為大學生,“被法人”多因丟失身份證
一名虎撲網友曬出的截圖顯示,其分別在池州市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安徽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擁有正常工資薪金記錄。
虎撲網友曬出的個人所得稅App截圖。圖自虎撲
其中該網友在池州市某公司的記錄顯示其2020年11月收入為3200元,12月收入為3350元,均無已申報稅額;安徽某公司記錄顯示該網友2020年12月收入為6000元,已申報稅額30元。
該貼評論區下有至少6人回復自己曾遇到過類似情況。有人曬出截圖稱,自己在個稅App查詢發現自己的個人信息被北京某公司冒用,顯示其收入7000元,已申報稅額0元。
隱私護衛隊檢索裁判文書網發現,近年來,已有多個企業因盜用他人身份信息報稅,對他人造成實際影響。
在2020年10月21日發布的任某與四川某公司一般人格權糾紛的民事判決書中,法院查明,2011年7月任某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上海一家公司就職,2019年1月,任某通過個人所得稅App發現自己不僅在自己就職的公司有納稅申報,還在四川省資陽市某勞務公司有納稅申報。
據悉,該四川公司的行為不僅嚴重侵犯了任某的隱私權、姓名權等合法權益,還導致任某在其任職公司失去了晉升機會,實際收入減少,社會信用降低。法院判決涉事四川某公司賠償任某6000元,并向任某書面道歉。
隱私護衛隊曾報道,被陌生企業冒用個人身份信息的案例多發于大學生群體中。
2020年6月,北京、河北、寧波、深圳的稅務稽查部門都通報了有關冒用大學生身份信息的案件。有些公司通過黑中介購買在校大學生身份信息,有的公司則通過私人關系獲取大量大學生身份信息。
除了“被入職”,在個稅App發現自己“被法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隱私護衛隊檢索裁判文書網發現,“被法人”的案件多因當事人曾丟失身份證。
在2019年10月發布的陳某與蘇州某區行政審批局的行政判決書中,陳某在個稅App上實名注冊后,發現個稅扣繳義務人中有蘇州某公司,但其對設立該公司并不知情,也從未從事過該公司的管理與經營活動。
據悉,陳某曾丟失身份證并重新補辦。在舉證環節,陳某丟失身份證的舉證得到法院的認定。最終,該案判決撤銷蘇州某公司設立登記的行政行為。
此外,隱私護衛隊此前報道,同樣是因曾經丟失的身份證被冒用注冊公司,來自貴州的王偉(化名)被入職了十幾家公司,還莫名成為一家杭州公司的法人、股東、執行董事兼經理。在王偉的申訴下,該杭州公司被市場監管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專家:冒用信息報稅門檻低 “被入職”或致個人稅負增加
北京都高律師事務所稅務律師高曉霞律師提到,由于每個人的納稅識別號就是身份證號,企業冒用他人信息申報個稅的門檻也較低,只需要獲取他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就可以申報個稅。
為何“被入職”、“被法人”的現象層出不窮?
高曉霞告訴隱私護衛隊,個人信息易于獲取是一大原因。目前企業有多種途徑可以獲得個人信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掃描二維碼,發快遞等行為也有可能致個人信息泄露,而許多不法分子會采買這些個人信息。
其次,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部分企業依法納稅意識淡薄,想以減少稅負來偷逃企業所得稅,賺取更多利潤。
高曉霞指出,有些企業是非生產經營類的企業,沒有原材料成本,所以企業所得稅會更高。通過偽造在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以下的員工工資,企業可以增加成本,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個人身份信息被冒用后,對被冒用人會造成什么影響?
高曉霞強調,個人所得稅每年要做匯算清繳,如果出現一個人被多個地方發工資的情況,會出現被冒用信息產生的收入與個人實際收入累計,導致個人稅負增加的情況。因此,如遇個人信息被冒用的情況,應及時向稅務部門申訴。